高精度計量泵(如柱塞式、隔膜式計量泵,精度通常達±0.5%~±1%)作為流體精密輸送設備,核心部件(如柱塞/隔膜、單向閥、密封件、傳動機構、計量調節組件)對介質殘留、濕度、機械損傷及精度漂移極為敏感。長期閑置(通常指超過1個月)若防護不當,易導致密封件老化粘連、內部部件銹蝕、單向閥卡阻、校準參數失效,甚至開機后出現計量不準或無法運行。需圍繞“介質清除、防潮防銹、精度保護、物理防護”四大核心目標,分階段制定防護措施,具體如下:
一、閑置前:徹底清理與狀態校準,消除初始隱患
閑置前需確保泵體“無介質殘留、無部件損傷、精度達標”,避免殘留介質或潛在故障在閑置期間惡化:
全流程介質清除,防止內部腐蝕/粘連
按輸送介質類型針對性清洗:
若輸送過水基、中性介質(如清水、普通溶液):先關閉吸入端閥門,斷開進料管,啟動計量泵空載運行1-2分鐘,排出泵腔內殘留介質;再通過吸入端注入清水,空載運行3-5分鐘(反復2-3次),直至排出的清水無雜質、無原介質顏色,最后空載運行1分鐘排空泵腔積水。
若輸送過腐蝕性介質(如酸堿溶液、有機溶劑):需用“兼容清洗液”徹底沖洗(如輸送酸性介質后用弱堿性清洗液,輸送有機溶劑后用對應溶劑稀釋液),清洗流程同前,確保泵腔、單向閥、管路內無腐蝕性殘留(殘留介質會緩慢腐蝕柱塞/隔膜表面,或導致單向閥密封面粘連)。
若輸送過高粘度介質(如油脂、漿料):先手動拆卸吸入/排出單向閥,用專用溶劑(如酒精、煤油)浸泡清洗閥芯與閥座(去除殘留粘黏物),晾干后重新裝配;泵腔內注入低粘度清洗油(如輕質潤滑油),空載運行2分鐘,潤滑內壁同時帶出殘留高粘度介質,最后排空清洗油。
拆卸易殘留部件單獨處理:對可拆卸的單向閥、密封墊片、計量調節旋鈕,需拆解后用軟布蘸清洗液擦拭干凈,檢查是否有磨損(如密封面劃痕、閥芯變形),若有輕微磨損需修復(如用細砂紙打磨密封面),嚴重則更換后再封存,避免帶傷閑置導致損傷擴大。
功能檢測與精度校準,確保無故障封存
空載運行測試:清理后通電(或手動轉動傳動機構),測試泵的運行狀態——柱塞式泵需檢查柱塞往復運動是否順暢(無卡頓、異響),隔膜式泵需觀察隔膜變形是否均勻(無局部凸起或褶皺),單向閥開合是否靈活(可通過聽“咔嗒”聲判斷),若有卡頓或異響,需拆解檢查傳動機構(如齒輪、連桿)是否缺油或卡阻,排除故障后再閑置。
精度校準確認:若閑置前最后一次校準已超過3個月,需按說明書進行“流量校準”(如通過稱重法:設定固定流量,收集一定時間內輸送的流體重量,計算實際流量與設定流量的偏差,確保在精度范圍內),記錄校準數據;若校準偏差超標,需調整計量調節組件(如柱塞行程、隔膜壓力)至達標,禁止帶精度誤差閑置(誤差可能隨部件老化進一步擴大)。
密封性能檢查:關閉排出端閥門,通入低壓氮氣(或壓縮空氣,壓力≤0.1MPa),檢查泵體密封處(如柱塞密封、法蘭連接)是否漏氣,若有泄漏,需更換密封件(如O型圈、填料函),避免閑置期間空氣與濕度進入泵腔導致銹蝕。
二、閑置中:環境管控與針對性防護,隔絕外界損害
閑置期間需通過“穩定環境+精準防護”,避免濕度、粉塵、機械振動對核心部件的影響,同時保護計量精度:
存儲環境:嚴控溫濕度與潔凈度,杜絕腐蝕誘因
溫濕度要求:存儲區域需為室內干燥恒溫環境,溫度保持在5℃~35℃(避免低溫導致密封件硬化脆化,高溫加速橡膠部件老化),相對濕度≤60%(防止金屬部件(如柱塞、傳動齒輪)銹蝕,避免潮濕導致密封件粘連)。
若存儲場地濕度較高(如地下室、多雨地區),需在泵體旁放置硅膠干燥劑(每立方米空間放100g,每月更換一次),或使用小型除濕機(每日運行6-8小時);禁止將計量泵放在窗戶旁(避免雨水濺入、陽光直射導致塑料部件褪色或密封件老化),或靠近空調/暖氣出風口(避免局部溫濕度驟變)。
潔凈度要求:存儲區域需無粉塵、無腐蝕性氣體(如實驗室的酸堿揮發氣、車間的油漆味、倉庫的有機溶劑味)——粉塵會進入傳動機構(如齒輪嚙合處)導致卡阻,腐蝕性氣體會腐蝕柱塞表面鍍層(如鍍鉻層)或電路板(若為電動計量泵),需將泵體遠離污染源,必要時放置在密封儲物柜內,柜內放置活性炭吸附異味。
防銹防潮:核心部件針對性保護,避免老化銹蝕
金屬運動部件潤滑防銹:對柱塞式計量泵的柱塞表面、傳動機構的齒輪/軸承,需涂抹專用防銹潤滑脂(如鋰基防銹脂,耐溫范圍-20℃~120℃),涂抹量以覆蓋部件表面薄薄一層為宜(過多易吸附粉塵);隔膜式計量泵的隔膜支撐件(金屬材質)也需涂抹防銹脂,避免與空氣接觸氧化。
泵腔與管路密封:清理后的泵腔需通入少量干燥氮氣(或壓縮空氣經干燥過濾后),排出腔內殘留潮氣,再用密封塞(如硅膠塞)封堵吸入端與排出端接口(防止外界粉塵、潮氣進入);若有連接管路,需拆解后用干燥空氣吹掃干凈,兩端用塑料蓋密封,單獨存放。
密封件保護:橡膠密封件(如O型圈、隔膜)長期閑置易老化,需在密封件表面涂抹少量硅基保養劑(避免使用礦物油類保養劑,防止橡膠溶脹),若泵體可拆卸,可將易老化的密封件單獨取出,放入密封袋(袋內放干燥劑),標注型號后存放,避免與泵體金屬部件擠壓粘連。
精度保護:鎖定計量參數,避免調節組件移位
計量調節機構鎖定:高精度計量泵的流量調節旋鈕(或行程調節桿)需調整至“最小流量”或“空載位置”,用專用鎖定螺絲(或膠帶)固定,避免閑置期間因振動、誤碰導致調節組件移位(如柱塞行程改變),破壞原有校準精度;記錄當前調節位置(如旋鈕刻度、行程數值),便于下次使用時快速復位。
傳感器與電控部件防護(電動計量泵):若為帶流量傳感器、PLC控制的電動計量泵,需斷開電源,拆除控制模塊(如可插拔的電路板),放入防靜電密封袋(袋內放干燥劑),單獨存放在干燥環境中(避免潮濕導致電路板電容失效、焊點銹蝕);電源接口用防塵帽封堵,控制面板貼防塵膜,防止粉塵進入按鍵縫隙。
三、閑置后:逐步激活與精度恢復,確保正常運行
閑置結束后不可直接開機使用,需通過“環境適應、部件檢查、清潔校準”逐步恢復性能,避免因環境驟變或部件老化導致故障:
環境適應與外觀檢查
溫濕度過渡:若計量泵從低溫/高濕環境轉移至使用環境(如從倉庫移至車間),需在使用環境中靜置4-6小時(溫差每超過15℃,增加2小時靜置時間),待泵體溫度與環境一致,內部潮氣充分揮發后再拆解防護(避免溫差導致內部結露,損壞金屬部件)。
外觀與部件檢查:拆除防塵罩、密封塞,檢查泵體表面是否有銹蝕(如柱塞、法蘭接口)、密封件是否老化(如O型圈變硬、隔膜開裂),若有銹蝕需用細砂紙輕輕打磨,涂抹防銹脂;老化密封件需立即更換,禁止繼續使用(密封失效會導致介質泄漏,影響計量精度)。
內部清潔與部件復位
重新清潔:用干燥壓縮空氣(壓力≤0.2MPa)吹凈泵腔、單向閥、接口內的粉塵(若閑置時間超過6個月,需按閑置前的清洗流程重新用清水/清洗液沖洗一次,排空后用干燥空氣吹干),避免殘留粉塵導致單向閥卡阻。
部件復位:將單獨存放的密封件、控制模塊重新裝配,確保安裝到位(如單向閥閥芯與閥座貼合緊密,電路板插頭連接牢固);按閑置前記錄的數值,將計量調節旋鈕/行程桿復位至原工作位置,松開鎖定裝置。
空載測試與精度校準
空載試運行:電動計量泵通電后,先空載運行5-10分鐘(手動計量泵需手動轉動傳動機構),觀察柱塞/隔膜運動是否順暢(無卡頓、異響),單向閥開合是否正常(可通過接入透明管路,通入清水觀察流體是否單向流動),若有卡頓需檢查傳動機構是否缺油,補充專用潤滑油后再測試。
精度重新校準:無論閑置前是否校準,閑置超過1個月后必須重新進行流量校準(如通過稱重法:設定3個不同流量點,分別收集流體重量,計算實際流量與設定流量的偏差),若偏差超標(如超過±1%),需調整計量組件(如柱塞行程、隔膜壓力),直至精度達標;校準數據需記錄存檔,作為后續維護的參考。